-
【襄阳招商】襄阳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增长4.6倍 招商引资与创新服务激活外贸动能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自封关运营以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深化区域协同和优化通关服务,实现监管货值持续大幅增长。该中心2019年进出口监管货值达30.43亿元,较2018年增长4.6倍,成为汉江流域外贸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夯实平台基础,构建外贸发展支撑体系。襄阳保税物流中心2017年6月封关运营后,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运营规模逐年扩大。运营首年完成进出口业务121票,监管货值1.21亿元;次年业务量与货值均实现跨越式增长,完成756票业务,监管货值达6.57亿元。监管货物涵盖汽车、机械设备、元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多元化品类,形成覆盖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外贸服务网络,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二)深化招商引资,打造对外开放合作载体。作为平台运营企业,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积极联合宁波港、阳逻港等港口资源,定向招引涉水、涉港、涉外项目入驻,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通过与货代企业、航运企业、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整合物流、资金等要素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吸引更多外贸企业选择通过该中心开展进出口业务,推动涉外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创新监管模式,提升通关服务效能。该中心积极复制实施“先入区后报关”“分送集报、汇总征税”等全国海关创新监管经验,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缩短通关时间。在此基础上,推出“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机制,实现与沿海港口的无缝对接;启用省内首家自动识别车牌系统,提升车辆进出区效率。通过一系列服务创新举措,通关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为企业营造了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有力促进了业务量与货值的快速增长。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更成为带动汉江流域外贸增长的新引擎。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平台功能,该中心将进一步发挥保税物流政策优势,为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2025-07-14
-
【襄城区招商】襄城区三企入选湖北科创“新物种”榜单 瞪羚企业引领区域创新升级
湖北省科技厅发布第一批科创“新物种”企业名单中,襄城区襄阳金达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襄阳华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襄阳长城星科建材有限公司3家企业成功入库“瞪羚企业”,标志着襄城区在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领域取得新突破。此次入选企业将获得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链升级,为襄阳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科创“新物种”培育计划助力企业跃升 湖北省科技厅实施的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旨在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襄城区科技局积极响应政策,通过精准筛选、定向辅导等方式组织企业申报。瞪羚企业作为高成长性创新主体,需满足年均营收增长率或研发投入强度等核心指标,此次襄城区3家企业的入选,体现了其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潜力。 二、瞪羚企业技术优势与行业贡献分析 1.襄阳金达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专注于环保型精细化学品研发,其专利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填补了湖北省产业链空白; 2.襄阳华壁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开发的轻质高强墙体材料,已应用于武汉都市圈多个绿色建筑项目; 3.襄阳长城星科建材有限公司凭借工业固废再生技术,入选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案例。三家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超5%,形成专利合计40余项,带动上下游就业超500人。 三、襄城区构建全链条企业培育生态 根据《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襄城区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通过建立动态企业库、提供专项融资对接、优先支持省级科技项目申报等措施,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同比增长20%,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创历史新高。 四、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襄阳市科技局数据显示,瞪羚企业群体对区域经济贡献率持续提升。此次入选企业所在的新材料、化工领域,正是襄城区“一主两翼”产业规划的核心赛道。未来将通过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三年内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1-2家,打造汉江流域科创高地。
2025-07-14
-
【襄阳招商】襄阳推进119个省市重点项目强化产业支撑与民生保障
襄阳市通过实施119个省市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批项目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民生等领域,总投资规模达1836亿元,旨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重点项目布局覆盖多领域 襄阳市重点项目中,省级项目35个,市级项目84个,涵盖续建和新建两类。续建项目55个,新建项目64个,确保建设连续性并拓展新增长点。产业类项目占比最高,达86个,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项目13个,侧重交通、能源等基础配套;生态环保项目3个,突出绿色发展;民生类项目17个,涉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 二、强化产业支撑与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项目是襄阳市重点项目的核心,包括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推动产业链升级。现代服务业项目则围绕物流、商贸等领域,提升区域辐射能力。通过重大项目落地,襄阳市将进一步巩固“一极两中心”定位,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吸引上下游企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三、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 基础设施项目中,交通枢纽和能源网络建设是重点,包括铁路、公路升级和电网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保障。生态环保项目聚焦汉江流域治理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襄阳市通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民生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民生类项目涵盖棚户区改造、医院扩建和学校新建等,年度投资超百亿元。这些项目直接关系居民生活品质,如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等,体现襄阳市在经济增长中兼顾社会公平的发展思路。 五、政策保障与实施成效 襄阳市通过专班推进、定期调度等机制确保项目落地,并纳入绩效考核。公开资料显示,这批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未来,襄阳市将继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025-07-14
-
【襄阳招商】襄阳实施"六大行动"打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襄阳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聚焦工业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实施"六大行动"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1至8月,襄阳市工业经济呈现"行稳、质优、势好"三大特征,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企业效益持续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工业战线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以"六大行动"为突破口,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排头兵提供坚实支撑。 一、实施"产业培优"行动夯实发展根基 襄阳市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通过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023年,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速落地,带动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二、推进"企业育强"行动激发主体活力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小升规"企业动态库,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成长。2023年,襄阳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湖北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深化"技改提质"行动推动转型升级 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广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应用。2023年,襄阳市实施重点技改项目超百个,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持续扩大,湖北江山重工等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示范项目。 四、落实"绿色集约"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严格能耗双控指标,推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2023年,襄阳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优化"服务增效"行动改善营商环境 推行"一网通办"和"双千"服务机制,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难题。2023年,襄阳市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幅度达60%,企业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 六、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冲刺年度目标 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稳产满产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坚。2023年第三季度,襄阳市组建工作专班下沉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工业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襄阳市通过系统化推进"六大行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居湖北省前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样本。未来,襄阳市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5-07-14
-
【襄阳招商】襄阳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 助推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文旅产业升级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举办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12个涉及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和竣工,总投资规模显著,标志着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这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动能。 一、项目总体情况 襄阳市襄城区在中化六建化机厂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举行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竣工活动。此次活动涵盖12个重点项目,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包括6个签约项目、3个开工项目和3个竣工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签约项目亮点 6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规模可观,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汽车激光光源车灯生产基地项目将填补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空白;年产5亿片(粒)口服头孢固体制剂基地项目有助于提升医药产业水平;聚羧酸减水剂项目和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丰鑫川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项目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中药材分离与酶催化项目则体现了生物技术创新方向。这些项目落地后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开工项目进展 3个开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化六建化机厂二期项目将扩大现有产能;恩菲飞灰收集处理系统项目属于环保技术应用领域;余家湖油库改扩建工程项目将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水平。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当地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将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竣工项目成效 3个竣工项目已进入投产运营阶段。寒桦轻量化汽车座椅滑轨产业化项目实现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突破;航天四十二所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产能建设项目一期完成建设;岘首山文化观光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了当地文旅产业配套水平。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将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产业发展意义 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襄阳市襄城区在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培育,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推进也将促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整体来看,这批项目的集中实施体现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明确方向。 六、经济带动作用 重大项目的集中实施将对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重积极影响。一方面直接拉动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将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还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将为后续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示范效应。 七、营商环境优化 襄阳市通过完善项目服务机制,为项目落地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推进制度,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这种高效的服务模式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为持续吸引优质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后续发展展望 随着这批项目的陆续投产,襄阳市产业体系将更加健全。当地将继续聚焦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优质项目。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见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1
-
【襄阳招商】襄阳聚力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襄阳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升级,通过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双轮联动,持续夯实制造业强市基础。当地围绕产业链短板精准发力,强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锚定制造强国战略扛牢工业强市担当 襄阳市深刻把握国家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策部署,将工业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依托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当地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通过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襄阳市统筹推进补链延链强链,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超百个,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深化“细实”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市场主体需求,襄阳市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建立问题交办、限时办结等制度。在行政审批领域实施“一网通办”改革,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0%。当地还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银企对接会等形式,全年帮助重点企业获得融资支持超50亿元,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襄阳市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建成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2个,推动3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在绿色转型方面,当地严格执行能耗双控政策,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3%。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促成企业与高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 四、集群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 围绕“一极两中心”定位,襄阳市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路线图,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当地规划建设专业化园区,引进配套企业超200家,核心产业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龙头带动、链条互补的产业新格局。 五、筑牢安全底线保障稳定运行 襄阳市建立产业链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测重点企业供应链情况。针对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支持企业联合攻关替代技术,实现30余项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覆盖全部规上企业,建成智慧安监平台,重大风险隐患整改率达100%。
2025-07-11
-
【襄阳招商】襄阳以减量化增长为引领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襄阳市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积极探索减量化增长路径,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襄阳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开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全市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为核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减负增效,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 一、减量化发展理念引领工业转型 襄阳市将减量化增长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强调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例如,襄阳市在汽车制造、装备工业等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这一理念的落实,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襄阳市抢抓产业制高点,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通过智能化升级,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襄阳市还依托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三、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企发展 襄阳市高度重视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工作,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企业资金链畅通。相关部门加强督导检查,推动账款清偿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襄阳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些举措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 四、技改升级与有效投资双轮驱动 襄阳市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抢抓重要投资窗口期,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襄阳市工业投资实现稳步增长。此外,襄阳市还加强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通过以上措施,襄阳市工业经济在减量化增长模式下实现质效双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襄阳市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工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
2025-07-11
-
【襄阳招商】襄阳携手长江基金共促产业升级与县域经济发展
襄阳市与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合作以招商引资为核心,通过设立总规模40亿元的专项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及新兴产业布局,为襄阳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重要投融资平台,长期聚焦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在汽车制造、装备工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但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与县域经济活力不足等挑战。此次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旨在破解产业升级资金瓶颈,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基金架构与重点投向 协议明确设立两支专项基金:县域经济发展基金规模30亿元,主要投向本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及特色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金规模10亿元,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纺织化工等领域的设备更新、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基金将采取"母子基金"模式,由市县两级国有平台与长江基金共同管理,确保资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三、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襄阳市将配套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组合拳。合作双方建立联合工作组,定期评估项目进展,重点筛选具备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四、预期效益与区域影响 此次合作有望带动襄阳市县域产业集群式发展,预计三年内推动超50家规上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基金将助力培育3-5个百亿级产业链。通过"基金+园区+项目"模式,襄阳东津新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将加速形成产业生态圈,进一步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五、长效机制与未来展望 协议约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季度举办产融对接会,推动基金与实体项目高效衔接。长江基金将导入其投资的省内外优质企业资源,协助襄阳市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双方还计划在科技成果转化、飞地经济等领域探索深度合作,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1
-
【襄阳招商】襄十随神四地市场主体登记实现跨区域通办 政务服务一体化再升级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湖北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四地联合推出市场主体登记"一体化"战略合作,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这项举措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区域通办模式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为招商引资和市场主体培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标志着"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襄十随神"是湖北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2021年,四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市场主体登记"八个一体化"建设,包括登记标准、服务规范、信息共享等领域的深度协同。该政策响应了国务院关于"跨省通办"的部署要求,通过重构业务流程,将传统属地办理转变为"收受分离、异地可办"模式,解决了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折返跑"的痛点。 二、主要创新举措 (一)业务范围全覆盖 涵盖内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全类型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业务。四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置统一受理窗口,采用"异地受理、属地审核、异地发照"流程,申请材料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时流转。 (二)审批机制创新 建立互认互信的审批授权机制,受理地窗口可直接调用属地登记机关的数字证书进行审核。通过电子签章互认系统,异地打印的营业执照与属地发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服务效能提升 压缩办理时限至0.5个工作日,比原流程提速60%。推行"帮办代办"服务,配备专业导办团队指导填报。同步上线"掌上办"功能,支持通过鄂汇办APP进行跨区域申报。 三、实施成效与社会反响 政策实施首月,四地累计办理跨区域登记业务逾200件。襄阳市市民中心作为首个案例发生地,其标准化服务流程被作为样板推广。十堰市经开区通过该政策为3家招商引资企业快速完成落地登记;神农架林区实现个体工商户"不出山"办理襄阳业务,显著降低了偏远地区创业成本。 四、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的规划,2022年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异地代收代办"事项清单,逐步纳入食品药品许可等高频事项;二是建立四地协同监管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三是探索与"宜荆荆恩"城市群的跨片区合作,形成更广范围的政务服务共同体。该模式已列入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2025-07-11
-
【襄阳招商】襄阳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助力工业经济上半年亮眼表现
襄阳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助力工业经济上半年亮眼表现。分析会议总结稳增长态势,强调围绕五个关键部署下半年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会议于当年在枣阳市召开,地方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指示,回顾和评估了工业经济运行状况。会议场所位于枣阳市,旨在通过集中分析和规划,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这一活动是襄阳市工业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聚焦于当前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参与者包括相关部门和主要企业代表,反映了襄阳市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会议重点讨论了上半年工作成效与经验教训,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全面超越预设目标。襄阳市工业增长稳健,规模以上工业领域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工业行业大类实现增长态势,显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招商引资作为核心驱动力,引进了多个重点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尽管面临复杂外部环境,襄阳市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调节,确保了工业运行平稳,新兴领域显现创新活力,整体发展趋势符合预期。 三、会议针对下半年工作部署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紧紧扭住”五个关键方面:首先是紧盯全年任务完成,坚持月度保季度、季度保年度的策略,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其次是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第三是持续聚焦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撑,提供精准支持促进规模效应;第四是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增强企业信心和投资吸引力;第五是适应省市工业考评新标准的变化,调整应对策略。每一方面都细化措施,如加强招商引资联动和资源整合。 四、为确保全年工业目标任务高效落实,会议强调践行“稳”字当头、“进”字为要、“好”字优先、“实”字托底的工作原则。这要求各地区部门强化协同机制,深化企业服务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升营商环境和政策执行效率。同时,会议鼓励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新兴技术应用,防范化解潜在风险,以延续上半年积极势头。整体策略旨在通过综合施策,夯实襄阳市工业经济长期健康的基础。
2025-07-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